close

  5月20日至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到訪中國,並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一年內第7次會晤。對於這次兩國首腦會晤,人們推測的討論主題、會談成果很多,其中最引人關註的事項之一,就是老大難的中俄天然氣供應協議問題。
  說“老大難”並不誇張:早在1996年,中俄雙方就簽署《中俄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的政府間協定》,彼時普京尚未登上政治前臺;2007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宣佈,將分別在2011年(西線)和2016年(東線)向中國供氣,併在2020年達到每年680億立方米的供應量;2011年10月,普京表示“天然氣談判已接近終點”,彼時他還是總理。此後每次雙邊首腦會晤,都會毫無例外傳出“天然氣協議會簽”的消息,最終卻都不了了之。
  此次出訪前,普京表示“中俄天然氣協議準備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路透財經援引瑞信的報告認為,最終協議價格可能接近中亞對華供應天然氣價(較亞洲現貨LNG價低30-50%)。但幾乎與此同時,俄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又表示,俄堅持對華天然氣價格要與出口歐洲天然氣價格對標,並與石油及石油產品價格掛鉤,同時堅持採取長期照付不議合同方式。這兩項內容,恰是中俄天然氣協議長期議而不決的關鍵分歧所在,倘俄方真的一步不讓,協議能否順利達成,又將一波三折。
  事實上,在當前複雜形勢下,中俄兩國都在追求“能源安全”。
  對俄羅斯而言,能源出口已成為其經濟和財政第一命脈,倘在這一領域遇到障礙,俄羅斯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力和社會穩定,都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因此他們會頑固堅持有利於自己的價格和支付條款。而對於中方而言,接受向歐洲標準看齊的天然氣價格,對我方並無好處,正因如此,雙方纔圍繞這一問題,爭執了近20年之久。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歐美對俄實施製裁以來,俄一方面繼續使用“天然氣大棒”牽制歐洲國家,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對能源出口多樣化進行認真考量。畢竟,天然氣在全球範圍內並非緊缺資源,一旦歐洲權衡利弊,下決心減少對俄天然氣依賴,出口集中於歐盟方向的俄羅斯本身,就會受到反噬。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規模龐大、能源“胃口”過人,且和俄有陸地接壤的中國,就勢必成為俄擴大天然氣出口範圍的首選目標,對於當前的俄羅斯而言,是“能源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的必需。
  正因為上述兩大因素交織,俄才會在普京訪華前,釋放出看似自相矛盾、實則一以貫之的信號,即既要確保能源安全,又要追求利益最大化。
  對中方而言,“能源安全”的內涵卻並不相同。
  當年“哈大”、“哈納”之爭,已讓中方領教了俄對協議的誠信度,而能源進口來源單一的苦果,遠至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的美國,近至烏克蘭危機中的烏克蘭和西歐,都是最好的鏡鑒。自中俄談判進入馬拉松狀態至今十多年來,中國一直不遺餘力地拓展海外能源渠道,併在中東、中亞、非洲等多地屢有斬獲,俄羅斯氣源之於中國,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而不是不可或缺的能源命脈。
  在當前形勢下,中俄雙方就天然氣問題互諒互讓,達成最終協議,對彼此的“能源安全”都是一大促進。正因如此,普京總統的來訪,勢必讓本已“接近終點”的談判更進一步。但正如德沃爾科維奇所言,鑒於雙方的謹慎態度,或許協議的簽署,未必能在此次短短兩天訪問期間達成——即便抱持樂觀態度的瑞信,也認為“年內簽署”便算進度正常。
  (陶短房,旅加學者,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72tglt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