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楚雄10月1日消息(記者季蘇平 李健飛 楚雄台記者李建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我國的自然村落正在以每天200個的速度消亡。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我國的自然村總數由363萬個減少為271萬個,其中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數量不到5000個。2011年,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向國家領導人提出緊急搶救古村落的建言。為此,住建部在2012年牽頭多個部委啟動了保護計劃,分兩批將1561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第三批傳統村落名錄將在本月公佈,預計有1000個古村落入選。
  儘管如此,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仍舊突出。去年年末,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何珍藏心底的那一抹鄉愁呢?保護古村落,其實就是一場保衛鄉愁的戰役。從今天起,中國之聲特別策劃推出系列報道《保衛鄉愁》,多路記者帶您走進這些古老村落。
  雲南,氣候獨特,山清水秀,大量古村落散佈其間,有294個被選入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排名全國第一。不少古村落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人文景觀和傳統文化開發旅游,大理州喜洲村和雙廊村、滄源縣翁丁村、騰衝縣銀杏村都已經名聲在外,旅游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又推動了古村落的保護工作。但是與成百上千個古村落相比,實現利用與保護“雙贏”的畢竟是少數,很多村落還都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困難戶”。雲南楚雄的小屯村就是困難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雲南楚雄彞族自治州安樂鄉小屯村和北京的距離是3個小時的飛機,3個小時的高速,外加2個小時顛簸的山路。
  當車拐彎進入到一片山間平坦的壩子上,小屯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三百多間青黑瓦、黃泥牆,木門窗的古樸民居依山鋪陳開去,層層疊疊,煞是壯觀……這就是小屯,1561個中國傳統村落中的一員。這裡超過8成房屋的年齡都超過了一百歲,有的建於幾百年前的明清時代。
  孫宗旺,小屯村委主任,他在這裡已經生活了大半輩子。此刻,他帶著記者走進了村頭寺廟——玉皇閣:
  記者:咱們建築的特色是什麼呢?
  孫家勝:四合五天井,就是有正房,有面房,兩面有廂房,中間是通著的,兩邊還有矮房。
  記者:是四副還是四合?
  孫家勝:四合,就是四面合在一起。
  在小屯村,這種四面房屋合攏,中間和四角共五個天井的建築形制並不是家家都能蓋的起的。整個村除了玉皇閣以外,還有三座大院被完整保護下來,這也是小屯村能夠入圍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重要原因。
  踏著村中的石板小徑,聽著耳邊此起彼伏的犬吠雞鳴,聞著田間的稻草清香,我們走進小屯村最大院落的王家大院。這座曾經的地主豪宅,土改時被分給了四戶人家居住。王興禮和他八十多歲的老父親就是其中一戶。  
  走進老宅,一切關於恬靜鄉村的幻想都在現實面前支離破碎。牆壁漆黑一片,這是油煙經年歲月熏蒸的結果。此刻是正午時分,打開燈才能看清楚屋子裡的一切:房間中沒有一件傢具,唯一的床板上放著一床長年沒有洗過的被子,需要使勁辨別才能得出可能是粉色的結論,十來只蒼蠅正在被子上歡快地攀爬著。用家徒四壁形容老宅或許都顯得無力。
  記者:今天中午你吃什麼?
  王興禮:炒一點兒刁瓜吃。
  記者:你們家就只有這個電飯煲嗎?在哪裡炒菜呢?
  王興禮:電磁爐。
  記者:家裡的調料只有鹽嗎?
  王興禮:還有一點豬油和香油。
  老宅的生活不僅僅貧困還不方便,沒有下水管設施,沒有廁所,甚至連自來水用起來都不太方便:
  記者:這水看上去不是很乾凈。
  旁觀者:這是瓦溝的(雨)水。
  記者:這個水從瓦溝上流下來是會做處理還是直接吃呢?
  王興禮:直接吃。
  記者:但是這個水上有一些漂浮物呀。
  王興禮:就是這樣吃的。
  說話間,漂浮物扭動了一下身子。
  貧窮,是小屯村的現狀,這對於生活在這裡的王興禮和村民是不幸的,但對於小屯村而言,這也是其能夠保存至今的唯一理由。
  王興禮一家太過貧窮,才會住在祖輩上分來的房子里,才會保持房子原來的模樣,在小屯村凡是條件稍微好一點兒的多多少少都會把房子捯飭捯飭。
  多年前的一場大火把方加明家的老屋夷為平地,他決定蓋一座鋼筋水泥的洋房。兩層平頂磚房四四方方,是各地農村洋房的標準式樣。小樓外立面的瓷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土黃色為基調的小屯村格外顯眼。方加明站在新房前,說話的底氣都很足。
  方加明:建成水泥結構比土木機構要牢靠,防震,第二個,成本算下來還要比蓋瓦房便宜一些。現在防止水土流失,瓦片不讓隨便燒了嘛!另外木料又貴。總的來說,蓋成瓦房肯定是不划算。  
  除了經濟上的考量,洋樓比土房子敞亮、乾凈、方便,這是村裡人的普遍看法。誰家有錢不是起座小洋樓,誰會費力不討好地翻新上百年的舊房子。
  方加明:如果有錢誰不願意住洋房呀!
  記者:大家有錢都不會把房子修成原來那個樣子?
  方加明:原來那種房子不好看,又灰,六七月份螞蟻蚊子都很多,環境條件差呀!
  小屯在安樂鄉算窮的,安樂鄉在牟定縣也是不富裕的,而牟定縣在整個楚雄排名從後往前看更方便。但正是貧窮讓這裡百年建築得以保存,也是因為貧窮,百年老宅卻又面臨生存危機。
  風吹雨打,水毀風蝕的侵害無法避免,但牟定縣宣傳部部長竇小軍更為憂心的是小屯村不斷加速的失血現象。
  竇小軍:現在在村子里很難看到年輕人,也就是農忙和春節的時候回來一下,平時在村子里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常住(人口)確實處於一個減少的趨勢,他回來蓋房子的衝動不太強了,很多人在縣城,州府買了商品房。
  貧窮讓年輕人走出去,賺到了錢的年輕人卻並不願意回到村莊,別說保護老房子,連蓋新房的都少之又少。如果沒有了造血功能,傳統村落的保護成為了無源之水。
  能讓年輕人回來嗎?
  小屯村委主任孫宗旺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搞旅游。
  孫宗旺:如果說把這個地方圍繞著白馬山開發,開發成一個旅游景點。
  記者:除此之外也沒什麼特別好的產業?
  孫宗旺:沒有沒有,就是農業了。
  搞旅游,三個字說出口容易,做起來顯然不是易事,一個“錢”字就讓孫宗旺傷透了腦筋。國家投資的幾百萬顯然是杯水車薪,如何吸引投資呢?
  在報道的開頭,我們就介紹了小屯村的地理位置,相信3個小時的高速和2個小時的山路,就會把大部分游客擋在了外面;而且小屯村距離最近的鄉鎮開車也要走上十分鐘,村裡一個像樣的飯店和商店都沒有。更何況,山清水秀的雲南並不缺少小屯村這樣的自然景色,僅靠三百座幾百年前的老屋能引游客,能招來商嗎?也有不少投資商到小屯村看過,但無一都沒了下文。
  小屯村背後的山脊上,是今年剛剛種植下的千畝冬桃。這些兩年後才能上市的水果能否改變小屯人的生活,又能否保衛住小屯村,抑或這樣的希望太過沉重!
  偏僻、貧窮、落後、留不住人,這是我們記者在走訪8個省市自治區的20多個村莊後,歸納出古村落的共同困境;生存、富裕、進步,又是這些村落共同的願望。在實現願望的道路上,有的村落還在等待迷茫,有的已經邁出第一步,有的也已取得成效。這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能給和小屯村一樣困惑的小屯村帶來什麼啟示呢?明天,請跟隨本臺記者李楠、肖源走進山西呂梁的李家山村。同樣是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李家山的思路能否為小屯村所借鑒呢?請您繼續關註明天的特別策劃保衛鄉愁之二《別出心裁的李家山》。  (原標題:[保衛鄉愁]第一篇:無奈的小屯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72tglt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